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0-7-2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1.jpg

“王子午”鼎,河南博物院藏 杨素平摄(群众视觉)

秦戎马俑、吴王夫差剑、“王子午”鼎、错银铜双翼神兽……未几前在南京博物院开幕的“融·合:从年龄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聚集了来自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的“镇馆之宝”。作为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南京主会场的重要活动,这场展览拔取了年龄战国到两汉期间具有分歧地域文化属性的250件组文物,向观众显现中华文化悠久光辉、连绵不停、多元一体、包容开放的气质。

博物馆里的历史课

绵绵的梅雨为夏日的南京添了风凉。南京博物院门口仍然热烈,很多观众是特地来看“融·合”特展的。

在展厅进口劈面,有一块红色汉字浮雕墙,墙上的字很常见,完、马、门、毛……仔细看,发现相邻的汉字可以组成成语,物归原主、门庭若市、毛遂自荐等。工作职员先容,这些成语均出自此次展览对应的时代——从年龄到秦汉。

“年龄到秦汉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的关键期间。本次展览挑选这个历史阶段,由于它最能表现中华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展览的内容设想师、南京博物院副研讨员陈刚说。年龄战国期间与西方学者所称的“轴心时代”大致符合,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万马齐喑、群星灿烂,人类思惟迎来一次大冲破、大成长。年龄五霸,战国七雄,在硝烟滔滔、纵横捭阖中,多元文化剧烈碰撞,交换融汇。从秦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汉代真正实现国家强大,中国现代社会从分离、多元走向同一、融合,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由此奠基了根本。

“融·合”特展由南京博物院结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讨院、秦始天子陵博物院等8家文博机构配合策划。展览分为“群雄并起、华夏一统”“万马齐喑、重礼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载道”“民族融合、丝路通途”4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围绕“多元与包容”的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惟文化、社会生活、民族交换等方面展现了年龄到秦汉的历史面孔。

“这个展览真正把握住了中国历史成长最首要的脉搏。”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说,“经过年龄到秦汉期间的变化,中国的底色、中国的根本就定下来了。”

展览中有很多“明星文物”,如秦戎马俑、九鼎八簋、吴王夫差剑等,可谓教科书级的历史见证物。“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一堂博物馆里的历史课,展览内容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多是分歧的。我保举门生们来看展,经过具象的文物来领会历史,更有兴趣性,也能印象更深。”在展览现场,一位中学历史教员这样说。

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2.jpg

错银铜双翼神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藏 南京博物院供图

多元文化百花齐放

一言九鼎、鼎足之势、染指华夏……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是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职位和权利的器物。展厅里的“王子午”鼎,吸引了很多观众立足旁观。

“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共一套7件,形制和纹饰不异,巨细依次递加。鼎内壁与底部的85字鸟篆铭文表白了其来历。“王子午是楚庄王之子,他铸造了7件铜鼎以祭先祖和停止盟祀,乞求长寿安康。此次展出的是其中的一件。”陈刚先容。

“王子午”鼎为外撇耳、平底、束腰外型,器身饰有6条举头卷尾的龙形怪兽,为失蜡法铸成。传统的鼎腰部浑圆外凸,而“王子午”鼎却是束腰收腹,显现出浓郁的楚国气概。

研讨职员以为,这类束腰外型,能够与楚王的嗜好有关。《史记》记录,楚灵王喜好腰身纤细的人,楚国官员为了逢迎楚灵王的嗜好,纷纷节食减肥,把腰带束得牢牢的,由此有了“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这类审美偏向移植到青铜器上,就构成了“王子午”鼎怪异的气概,也影响了后代鼎的外型特点。

“王子午”鼎旁边,是出土于郑国祭奠遗址的九鼎八簋。依照传统礼控制度,九鼎八簋为天子专享,诸侯国君利用九鼎八簋,是周王室逐步衰微的实证。这组青铜器外型沉薄弱实,纹饰烦琐活泼,可谓中国现代青铜艺术成熟期的佳构。

一个展柜里摆设着两把吴王夫差剑和一把越王铜剑,诉说着年龄期间吴越争霸的故事。来自河南博物院的吴王夫差剑,剑刃尖锐,花纹精彩,篆铭刀法飘逸,反应了吴国高明的铸剑水平。剑身所刻两行鸟篆铭文为“工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意义是吴王夫差把剑看成自己最好的兵器。

“吴王夫差剑现有多把存世,在河南、山东等地出土的剑能够与诸侯会盟时吴王赠授有关。据《史记》记录,年龄晚期,吴王夫差曾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陈刚以为,吴王用这样的方式与诸侯国君交换,既表现其军事气力的强大,又反应了浊世中各方势力的交换与文化融合。

越王剑在湖北等地有所发现。此次展出的这把河南淮阳出土的越王铜剑,剑格及剑首错金刻鸟书铭文,其笔墨气概较湖北出土的铜剑简化了很多,是探讨战国期间楚越关系的重要实物根据。

展品中还丰年龄早期黄国王室墓出土的人首蛇形玉饰、齐国令郎土折送给女儿作嫁妆的铜壶、赵国精彩的玉璜和玛瑙环等,表现了各诸侯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南京博物院“融·合”特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3.jpg

秦跪射军人俑,秦始天子陵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供图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一的多民族王朝秦代。秦始皇陵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如同真人般排列整洁的步卒、骑兵、车兵陶俑,再现了秦代威武之师的雄壮气势。从陶俑的面部特征看,秦军中有关中大汉,也有羌人、戎狄人,这是同一国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实证。

“由于珍贵和运输难,秦戎马俑很少外出展览。此次特展获得秦始天子陵博物院的大力支持,展出的跪射军人俑和铠甲军人俑品相都很好。”陈刚说,戎马俑运到南京后,光是组装就用了整整一天时候。展柜利用低反射玻璃,观众和戎马俑比来的间隔只要10厘米,可以清楚地欣赏文物细节。秦俑的建造极为写实,跪射俑抬起的脚后跟上,还能看见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刻印。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代建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稳固同一的政策。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诏版、秦铁权,见证了秦始皇同一全国笔墨和怀抱衡的历史。从列国别离利用的布币、刀币、贝币,到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再到汉代的五铢钱,货币形状的演变,也反应出全国一统的进程。

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多种民族文化基因的庞大聚合体,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华夏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一向存在交换与联系。展厅中的错银铜双翼神兽,即是这类文化交换的活泼写照。

神兽曲颈举头,两肋生翼,怒目圆睁,獠牙外露,恍如在高声咆哮。其底部铸有汉字铭文,明白了建造时候、工匠及监造仕宦,也表白它属于中山国。中山国位于燕、赵两国之间,是战国期间十二诸侯强国中唯一由游牧民族鲜虞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其出土青铜用具有北方民族外型气概,错金银工艺非常精湛。有翼神兽的形象普遍风行于草原文化中,年龄战国之际,经过草原游牧民族传入华夏。

“到了西汉期间,双翼神兽制品已经进入诸侯王的陵墓中,江苏盱眙的江都王墓就曾出土过类似的制品,反应出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的融合。”陈刚说,南京的六朝陵墓石刻,其外型也能明显看出双翼神兽的影子。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华文化与天下各民族文化的交换加倍通顺。展览中有一件来自内蒙古博物院的汉代半月形饰物,与阿富汗北境大夏墓出土的金器较为类似,在国内鲜有发现,弥足珍贵。这件精彩的饰物,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文化交换的缩影。

“此次展览是一部用实物措辞的中华传统文化奠基史。开放和包容的精神,自古以来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陈刚说,“尊重和庇护文化多样性,并在优异文化中罗致营养、获得动力,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努力于同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最好的诠释。”(王奕澄)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