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会员
- 主题
- 0
- 回帖
- 0
- 精华
- 0
- 积分
- 2
- 爱豆
- 0 个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4-9-28
- 最后登录
- 2014-9-28
|
来历:交汇点消息客户端
交汇点讯六朝烟水间,金陵让几多文人骚报酬之沉醉;“文学之都”,南京在众人眼前尽显最丰富底蕴。8月3日,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薛冰,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讨所所长、文学院教授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做客“钟山文艺讲坛”,漫谈“江南美人地——文学与南京”。
人到中年,起头对南京“有感”
余斌、程章灿和薛冰都笑称自己对南京有些“后知后觉”。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冗长的光阴里,余斌分开南京最长的时候也只要一年,回忆里13岁初度“相逢”上海,劈面而来、一眼冷艳的气味已然冷淡,故乡南京却让他人到中年渐渐“有感”。“南京全部文化教育的空气,是比力适宜文人发展的,南京的文化人内敛而有自持感,并不会蜂拥,由于身上那件‘长衫’很难脱掉。” 变迁繁复,分开诞生的故乡,而心灵和文化的故乡总是缭绕平生。16岁分开福建,现在已经在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程章灿,从最初对它的印象就是“一座长江大桥”到后来渐渐随了这座城市的天性。“有一次在国外陌头打完电话,一位华人样子的人上前问我能否是南京人,我很惊奇,他说由于我措辞的时辰有南京口音。” 不温不火,温柔沉寂,南京大如果一座不会让“流寓者”发生伤感和焦虑的城市,两岁便跟从家人来今生活的薛冰,用70年时光静静解读出这座城市的包容和丰富。“它一点也不排外,兼蓄并收,由于包容而加倍丰富。”
丰富活泼,他们笔下的南京面孔
喜好一小我,便想为他逗留,眷恋一座城,便想为它誊写,在三位学者的笔下,南京这座城市活色生香、味同嚼蜡。 《山围祖国:旧闻新语读南京》是程章灿最为人熟知的著作之一,50多篇漫笔意趣盎然,“写的时辰我就斟酌每篇字数控制在两三千字之内,很舒服的浅阅读,也合适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而在余斌眼里,感知市井炊火,捕捉五味杂陈,才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所以他写了《南京味道》。不管是“润物细无声”的猪油拌菜饭,还是颤颤巍巍、吹弹得破的狮子头,又或“金陵独擅”、鲜香醇厚、酥而含卤的“炖生敲”,读来皆使人生津垂涎。“我并不是决心‘提早怀旧’,甚至不是决心誊写‘南京味道’,而是由于这些年变化太快,感知到了差别所以急于想记录。”就这样,“不南不北、也南也北”的南京在余斌的翰墨里被蘸出了怀旧的味道。 《家住六朝烟水间》《金陵女儿》《漂泊在故乡》……薛冰是南京著名的乡邦文献研讨学者,也是当之无愧的“南京文假名片”,笔耕不辍的他已出书了18部关于南京的作品。“这些年穿街走巷,南都城的东南西北我住了个遍,最长的待了12年。”薛冰婉言“秦淮文化”也许把南京的历史人文面说窄了,“我感觉南京具有多层面多中心的多元文化”。
“誊写南京”,还需要怎样的声音?
六朝古都、十朝城市,金陵城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这也为作家的文学创作供给了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而近二十年来,“誊写南京”甚至成为一种时兴,写南京的作品到达100多部,这类现象在全国都较为罕有。百花齐放中哪一抹色彩最引人注视?万马齐喑还需要什么样的声音?
1960年诞生的余斌和1957年诞生的叶兆言,曾同年考入大学、读研,七年同学,成为至好契友。“举贤不避亲,叶兆言的作品仍然是我感觉想方法会南京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南京传》。”而更多与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立体的笔墨,是余斌期待中的南京注解。
“南京人有誊写城市的传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誊写南京。”在薛冰看来,誊写南京并不是作家学者的“专利”,只要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人,甚至与它有所交集心有震动的人,都可以誊写,“就是纯真从自己的角度去写,这可以让南京的城市形象越来越饱满”。
凡人视角的刻画让城市有温度,但松散的学者更需要晓得城市历史的真相。作为持久研讨中国现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大师,程章灿期待未来有关南京的文献可以加倍周全和正确。“能够这些书不会那末风行,但它是对南京,对南京的文学和文化不成或缺的方志。”
“文学之都”,若何让它熠熠生辉?
2019年10月31日,南京被结合国教科文构造列入“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这不但仅是一个称号的获得,后续它将加倍考量一座城市未来文学和人文的成长,是一个活的传承和历史。若何塑造南京“文学之都”品牌,让它熠熠生辉? 程章灿在《山围祖国》里提到一段趣闻:从同治四年(1865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每逢农历十仲春十九日苏东坡生日那天,在南京朝天宫飞霞阁上,就有一批文人学士集会,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祝寿,时人称之为“寿苏会”,这个集会成为那时南都城甚至江南地域的文坛盛事,传为风雅美谈。“这样有仪式感、以文会友的文化活动对南京作为‘文学之都’来说,我感觉非常有需要,但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具体的形式和主题可以再探讨。”
“‘文学之都’,并不但唯一几位文化大师为之代言,更表现在它全民阅读的热情上。”余斌暗示,城市的文学气质需要一切人来塑造,每小我都身在其中,“可以大力扶持念书会这类形式,实在南京已经做得很好了,大巨细小有几百家”。
作为深度介入南京“文学之都”申报以及未来计划的学者,薛冰以为“文学之都”的被命名,给了南京精准的成长偏向,接下来可以打造全新的“文学项链”,重新串联、整合丰富多样的南京“文化珍珠”。“把跟南京相关的文学家、文学名著,包括那些文学名著中提到的南京场景,仔细梳理,看看哪些需要维修,哪些可以复建,都设立成南京文化地标,市民也好,旅客也罢,行走在南都城,相逢它们,都是加深了南京‘文学之都’的品牌效应。” 交汇点记者 黄欢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