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会员
- 主题
- 0
- 回帖
- 0
- 精华
- 0
- 积分
- 2
- 爱豆
- 0 个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4-9-28
- 最后登录
- 2014-9-28
|
中新社南京4月4日电 (记者 申冉)4日,中国夏历腐败节,又到一年一度腐败家祭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哭墙”上的名字逐年增加,而墙前祭扫的鹤发人却在渐少。在今年的家祭日,纪念馆出格筹划了《时候证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艺术肖像摄影展》,以一张张黑白影象,为这段历史的至暗时辰留下“时候注脚”。
5年、86张肖像照……展览的作者、摄影艺术家速加接下这份拜托时,并不晓得自己接管的是一份与“时候”和“死神”赛跑的使命。
走停顿馆,阴暗的空间里,聚光灯照亮一幅幅黑红色的照片。摄影师的镜头指导着观众的眼光聚焦于老人深入皱纹、苍苍鹤发和混浊泪眼,以及布满年月感的南京老城家居、冷僻的医院、垂暮的养老院……
“2016年,我刚拍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师长的南京大屠杀雕塑群组,仍沉醉在阿谁历史空气里,接管这个拍摄使命也顺理成章。”速加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让他史无前例地感遭到追逐生命的无法。“好几次打电话联系老人家属时,被奉告老人刚刚归天。那种触手可及却擦身而过的惭愧和遗憾,贯串全部拍摄工作。”
身为老南京人,速加的祖辈在日军侵犯南京的战争中侥幸生还。“在我小的时辰,奶奶总是对我说,昔时逃难到南京的长江边上,差一点就座上了被日本飞机炸翻的客轮。各种战争带来的磨难难以描写。”由于这份配合的记忆,在拍摄幸存者老人时,速加也倾注了更多的感情。
“有一位幸存者老人已失聪多年,他曾在童年时亲眼目击了日军殴打危险自己的亲人。全部拍摄进程中都鲜有交换的老者,在我分开时,忽然唱起了大方鼓动的战歌。那一瞬间,我深入感遭到老人愤慨中的坚固、疾苦后的顽强。”速加以为:“这就是南京群众的性情,更是南都城市的精神。”
“幸存者影象已成为南京的城市记忆,这段拍摄履历也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速加告诉记者。
一位日本记者在旁观了此次展览后感动地留下了这样的话:“幸存者夏淑琴脸上的脸色刻着历史的长度。”
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被镜头中的幸存者所震动:“每一张脸都凝聚了悲怆和磨难,每一条皱纹都隐藏了庞大的心灵创伤。愿这个天下阔别战争,拥抱战争。”
2021年以来,已有三位幸存者离世。纪念馆相关负责人暗示,史料收集和幸存者的材料记录工作将严重停止,为这段历史急救下更多实在记忆。(完)
来历:中国消息网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