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动态
APP下载
开启辅助访问
请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快捷导航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当前位置:
»
论坛
›
网聊南京【人文 · 社会 · 娱乐】
›
独爱推荐
›
帖子
返回列表
逝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文英:九十多岁时想起三姐惨死仍会哭
[复制链接]
随意
随意
当前离线
UID
2365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消息
加好友
发表于 2021-5-6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人们在黑白影象里看到的南都城堆满尸身的街道,这在84年前,对12岁的陈文英来说,是“脚底下走过的场景”。
1937年的冬季,日军攻占南京。她躲进了金陵大学。6周的屠杀后,家倒了,死去的三姐躺在地上。
那成了她心口的一道疤,总是想起,疼得直哭。2021年4月10日下午,陈文英归天,享年96岁,是今年归天的第四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0天后,又有一位幸存者归天。停止今朝,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支援协会”认证的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67位。
2021年4月10日下午,陈文英归天,享年96岁,是今年归天的第四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方微博
永久18岁的三姐
九十多岁的时辰,陈文英还在怀念她的三姐。
“我到现在照旧想她,他人我不想,我就想她,小时辰她对我最好,最疼爱我。”92岁那年接管采访时,陈文英回忆起三姐仍会颤颤巍巍地流眼泪。
“她初中结业,在剪子巷乌尔堂(音译)里面当医生,当小儿科医生,一个月挣两个钱,给我买林林总总的衣裳。睡觉时(三姐)看我手指甲长,给我剪指甲;她自己睡一点点(空间),让我睡中心,惧怕我跌下来。她天天早上给我五个铜板,对我好得不得了,真对我好得不得了,我妈妈我爸爸也没这样子对我。”
陈文英的记忆里,三姐一向讲求又体面,指甲总是修剪得整洁。
直到1937年12月,日军攻进南京,三姐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多标致的姑娘,多好的姑娘,就给他(日军)糟践了,好好的一小我就没有了,就搞没有了。不幸,真是,人家讲她身上连一件布衫都不给她穿,连鞋子什么都没得,不幸死了。”
比起三姐,她是荣幸的。那年,12岁的陈文英躲进了金陵大学——南京平安区国际委员会在金陵大学设立了最大的难民收留所,收留难民最多时达3万人。“我们躲进金陵大学,那边人很多,我们就睡在地上。有的人手上有老趼、头上有帽箍印子就被日本兵带走,妇女也被抓走。”
她逃过一劫,但心口烙了一道疤——从金陵大学出来,遍地是尸身和流淌的血,三姐躺在地盘上。“我们快过年时才回家,街上尸身很多,在新路口,有个大广场,码了很多尸身,像柴堆一样,有好多堆。后来我从难民区回家后,曾去雨花门弄菜,看到尸身被狗猫啃,脸上不像样子。”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文英留下了自己的证词。
再后来,被抓差的三姐夫回了家,夜里偷着将三姐尸身埋在地洞里。陈文英家里的三间瓦房被日本兵烧毁,父亲放弃了原本织缎子的生存,改卖小孩玩具,生活很苦。
已经的陈文英也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爱舞蹈,也爱唱“小燕子”。那以后,她一双巧手摸上缝纫机,做针线活,也在厂里做纸箱、糊纸盒。
三十年曩昔了,五十年曩昔了,八十年曩昔了。老伴儿归天了,宗子也归天了,她换了住处,但那道疤仍疼得她哭。
像三姐一样爱清洁的老太太
陈文英像三姐一样爱清洁。
“她身上一点儿味儿都没有,九十多岁的时辰,还天天洗澡、洗头,出格讲求的一个老太太。” 长孙女张宇静记得,奶奶有一把粉色塑料边的旧镜子,后背印着图案,陈文英对着已经裂开的镜面,用一把木梳子,梳几把灰白的短发。洗完脸后,拧开“雅霜”的绿盖子,手指蘸一点点,涂在脸上。
“家里都整理得干清干净的,一尘不染,虽然不是很大,家具也老了、旧了,但奶奶出格爱整理,柜子里那些衣服都整理得整整洁齐。”
张宇静的记忆里,奶奶从不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偏心深色、方便穿脱的开衫,“她不穿那些艳丽色彩的衣裳,给她买那样的衣裳她都不穿。”衣服破了,补上布丁再穿,可是一定洗得干清干净。
陈文英和长孙女张宇静合影。受访者供图
陈文英认真过自己的日子。没事哼哼小曲、嗑个瓜子儿,再含一颗老上海的话梅糖,还总馋小笼包和红烧肉。之前的家里有个后院,被陈文英种满了花花卉草,老伴儿在的时辰,两人一路养着一只小猫。
80多岁的时辰,她能一小我重新街口走到汉中路,一千米多。哪怕最初两年,腿脚晦气索了,陈文英还总想让孙女带她去看看,城南剪子巷阿谁她本来居住过的地方。
“每次我们去看她,她总是有一种渴望的眼神,就是希望后代能在她身旁的时候多一点。我们到那,她就拉动手不放,每次都吩咐我们,没事多去陪陪她。”张宇静说,手机通讯录里,陈文英把儿孙的号码都设备成了方便拨出的短号,孤独的时辰,能聊聊天。
又一盏灯灭了
“经常有幸存者打电话大概来纪念馆和我聊天拉家常,就像家人一样。我能有机遇为幸存者办事是件很幸运的工作。”李雪晴告诉新京报记者。
她是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支援协会的工作职员。该协会于2004年景立,以“关注战争受害者,支援历史见证人”为主旨,为幸存者报销医药费、发放生活补助及节日慰问金、供给健康庇护办事、构造活动等工作都由他们负责。
近年来,支援协会工作职员在春节慰问陈文英。受访者供图
李雪晴处置这项工作近9年,多年的相处、办事,让她把这些已经素昧生平的老人当做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她的微信好友列内外,根基都是幸存者家属。
近年来,陈文英身材欠好,李雪晴和同事经常给家属打电话或发微信,“随时领会奶奶的身材状态和生活状态。”每逢节日、纪念日,她构造职员上门慰问陈老的同时,还构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康庇护办事队”的医护职员上门为陈老供给健康庇护办事。
每到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陈文英城市在家看电视消息。她不了解,“难道他们(日军)没有亲人、没有妻儿吗?为什么这么残暴,为什么要杀无辜的百姓?”偶然去纪念馆,看到影象材料上的日本兵,陈文英生气;有记者采访她,触到记忆里的伤口,陈文英又难过;和长孙女张宇静聊起往事和光阴,她“眼泪就哗哗直掉”。
比来几年,看完消息,陈文英总感觉,三姐就在窗户边走来走去。家人劝她不要乱想,她只说,“三姐在叫我一块曩昔呢。”
4月10日下午,96岁的陈文英离世。纪念馆为她举行了线上“熄灯”仪式,点亮陈文英照片的那盏灯熄灭,照片也由彩色酿成黑白。“工作中难过的时辰,就是得知幸存者归天的消息。”李雪晴说道。
停止今朝,2021年以来,共有五位幸存者离世。一盏接一盏的灯,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面挂满幸存者照片的墙上,只要67盏灯仍在亮着。
新京报记者 彭冲 练习生 谢婧雯
编辑 刘倩
校订 李项玲
来历:新京报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置顶一天
变色一天
显身卡
返回列表
使用
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快速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写好了,发布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Copyright ©
独爱南京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用户发表言论、签名内容等均为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
手机版
|
小黑屋
|
关于独爱
|
商务合作
苏ICP备:15001229号-7
|
苏公网安备:32110202000343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90269
GMT+8, 2025-7-20 20:00
/ 0.264757 / 3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