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会员
- 主题
- 0
- 回帖
- 0
- 精华
- 0
- 积分
- 2
- 爱豆
- 0 个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4-9-28
- 最后登录
- 2014-9-28
|
合肥正在逆袭。
曩昔十年,合肥大力投资龙头企业、发力新兴产业换道超车,GDP从不敷3000亿元一路飙升至超万亿元,全国排名也从第38位升至第20位。
合肥的成长史也是一场布满合作的进程。当初合肥被肯定为省会城市时,GDP还不及芜湖等省内城市。在上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终究成为省内GDP首位城市后,又一向面临东面不远处南京等江苏强市的虹吸。同为长三角省会城市,却持久作为不起眼的“落后生”,少有人将合肥的综合合作力与南京、杭州等城市等量齐观。
不外,近年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合肥顶着“风投之城”的光环,手握一些高端制造业的大项目,让很多省会城市羡慕不已。与此同时,合肥在长三角的职位也迎来实实在在的跃升。
两大都会圈的竞与合
2020年,合肥GDP冲破万亿,拿到万亿GDP俱乐部的入场劵。
近五年,合肥GDP更是一年老上一个台阶。据合肥统计年鉴,2015-2020年 GDP别离为5660亿、6274亿、7003亿、8605亿、9409亿、10046亿元,每年增速别离到达10.5%、9.8%、8.5%、8.5%、7.6%、4.3%。
在强手如云的长三角,安徽城市一向很是“低调”。作为安徽寄与厚望、大力扶持的省会城市,合肥近十年在长三角倡议了一场“突围”。
2010年,合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城市GDP气力排名中居第12位,排在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南通、常州、温州、徐州、绍兴以后,只能算做三、四线城市。
2015年,合肥在长三角城市中已上升至第8位,排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南通以后。
2019年,合肥再次上升,以细小差异反超近年来一样炙手可热的江苏南通。并在2020年连结微小上风,稳坐长三角第7城的位置。
接下来,在长三角,合肥将追逐宁波、无锡两座城市,今朝GDP总量还有跨越2000亿元的差异。无锡与宁波是长三角的传统制造业大市,成名已久。合肥对两城的追逐,也是一场制造业新秀城市对老牌城市的追逐。
在合肥与长三角城市的互动中,不能不提起南京。南京因地理位置缘由,与一些安徽城市经济交往亲近,比如马鞍山、滁州等,是以也获得了“徽京”的称号。今朝,南京地铁/城际铁路已肯定将对接马鞍山和滁州。
南京都会圈作为跨省都会圈,与合肥都会圈也有着不异的城市成员,两大都会圈都包括了马鞍山、滁州、芜湖三市,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合作相互融合。
不外,陪伴着合肥的突起,安徽省很多外出务工职员、技术职员回流至合肥。从第七次生齿普查数据来看,合肥的十年常住生齿已跨越南京,增加到达191.29万人,而南京增加了131.09万人。
这也意味着,即使面临南京的有力合作,合肥仍表示出较强的生齿吸引力。“南京若何界说自己的辐射要地稍显为难。”华东师范大学城市成长研讨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南京往东有无锡等强市、往西则逐步面临合肥的合作,而在合肥等地,企业拿地相对轻易,人也会随着地盘、产业移动。
值得留意的是,就在2020年,合肥常住生齿初次对南京实现了反超,其常住生齿范围达936.99万人,而南京为931.47万。
合肥都会圈较南京都会圈成长更晚,今朝正在推动交通等根本设备一体化,今年将完成都会圈轨道交通计划。陪伴合肥都会圈的推动,若何调和两座都会圈的关系,也成为安徽的面临的困难。今年5月,安徽省关于“合肥都会圈与长三角都会圈调和联动成长研讨”的项目正在招标。
“芯屏汽合”拉动经济
曾刚以为,了解长三角城市十年常住生齿散布的变化,一个焦点正是这些城市的制造业、以及2.5产业(介于二产和三产之间,例如大量为制造业办事的第三产业)的成长变化,常常生齿随着这些产业走。
曩昔十年,合肥落地了一批严重制造业项目,包括京东方(2010年6代线投产)、长鑫存储、蔚来汽车、晶合集成等,涵盖了液晶面板、存储芯片、新能源汽车、晶圆制造等“硬制造”“硬科技”范畴。
这些项目不但本身产值高、潜力大,而且相关企业作为细分范畴的龙头,对配套产业也有杰出的带动感化。
京东方不但后续增投了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与此同时,一多量显现范畴的企业会聚到合肥,包括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方面的最少100多家高低流配套企业,带动了合肥跨越千亿的投资。从2015年到现在,美国康宁公司已有9个项目落户合肥,合肥成为康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
半导体投资人士陈穰(假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括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长鑫存储DRAM芯片厂等在内,近年来合肥落户的相关项目,能够将拉动3000亿元左右的GDP增量。
当下,“芯屏汽合”是合肥市协同推动新兴产业集群会聚、出力构建的四大系统,“芯”,指芯片产业;“屏”,指新型显现产业;“汽”,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合”,指野生智能和制造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是合肥主抓的偏向,这不但开释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重磅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也支持合肥GDP的高速增加,为合肥城市形象注入“科技感”,鞭策其在长三角快速逆袭。
虽然合肥具有部分龙头企业并构成了产业会聚效应,但就整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范围来说,间隔杭州、南京等城市仍有间隔。统计显现,2020年杭州具有高新技术企业7707家,南京具有6507家,而合肥仅为3328家。
接下来,合肥要想以星火燎原,就需要将一些特定范畴的创新上风,扩大为整座城市的合作力。合肥官方屡次亮相,要紧抓新兴产业,打响科创牌。
就综合气力而言,合肥定下方针:到2025年,GDP总量力图到达1.6万亿元,在全省首位度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十,综合气力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图前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