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

[复制链接]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2-7-29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为江苏省会和副省级市,有秣陵、金陵、建康、建业等古称,地处我国东部、长江下流、濒江近海,被汤汤长江水和宁镇扬丘陵所围绕,有“虎踞龙盘”之势。又自古崇文重教,有“全国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
据统计,在五千年悠悠华夏历史中,前后有过217座国都,而南京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曾于建都于此,尔后又有南唐、明代、承平天堂、中华民国在此建都,故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城市”。也是以非论是传统的四大古都,还是现今最常被提起的七大古都,南京都榜上著名。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1.jpg

南京玄武湖
美中不敷的是,南京虽有五百年建都史,可大都为偏安政权,且属于短寿王朝。唯一的长寿大一统王朝——明代,虽然兴起于南京,可在此建都的时候并不长。是以与西安、洛阳、北京相比,成色几多有些不敷,在四大古都当中只能敬陪末座。那末作为南京的高光时辰,让南京古都职位增光添彩的大明王朝,为何要迁都呢?
南京都城职位简直立

南京在元代称为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所部渡江而来霸占集庆路,取“上应天意”之意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表现了他的大志。厥后老朱以应天府为大本营,前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盘据势力,并于吴元年(1367年)打出“驱逐胡虏,规复中华”灯号,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在群臣的山呼声中,老朱即天子位于应天府,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连绵276年的大明王朝(不算南明),在这场盛大的仪式以后,正式扬帆起航。
可以说,应天府乃是老朱的龙兴之地
可老朱对应天府这个国都并不是很满足,开国之初就有迁都之意,位于关中地域的西安,华夏地域的开封,以及老朱的故乡凤阳等,都被归入建都备选计划。甚至一度设立南、北、中三都: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开封府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2.jpg

南京明故宫复原图
固然最为老朱所重视的国都选址,为自己故乡中都凤阳府
早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还只是吴王的老朱,为表现自己“天命所归、皇权正统”的至高职位,起头在故乡濠州(今安徽凤阳)为怙恃、兄嫂、侄子等亲人修建陵园——明皇陵。
次年,以龙脉地点,祖陵所系,改濠州为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次年又更名为凤阳府。在此进程中,凤阳府的辖地越来越广,终极构成一个管辖五州十三县,包括淮河中游地域的超级大府。
洪武二年(1369年)玄月,老朱正式下诏以临濠府为中都,建立在此建都的计划,为淘汰其他备选计划,老朱可谓是负责地找来由。
诏以临濠为中都。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分歧耳。长安、洛阳、汴京……安定之初,民未休息,朕若建都于彼……重劳其民……今建业长江通途,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群臣皆称善。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明太祖实录》)
随即在韩国公李善长的主持下,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修建凤阳皇城,参考《宫室图》计划扶植,在全国集结百工身手、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修建中都。
但是中都的修建并不顺遂。先是刘基提出“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明白否决建都凤阳,给老朱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尔后又因中都修建工程过于浩荡,不胜忍受的工匠倡议抗争,甚至在凤阳宫殿地下埋入了压胜之物。虽然事发以后,老朱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但也让他放弃了以中都为国都的想法。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3.jpg

凤阳皇城遗址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修建尚未开工的修建。中都凤阳,这座可谓中国现代最奢华都丽的国都,就此成为一个庞大的烂尾工程。
直到洪武十一年(1477年),罢北京开封府,以南京应天府为京师,应天府作为明王朝第一个国都的职位才正式建立
即使如此,应天府作为国都的职位仍然不太安定。老朱对这个国都本就不太满足,早在洪武九年(1376 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奏请建都关中,让他很是意动。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派皇太子朱标巡查陕西,就有考查可以迁都关中的目标,只惋惜太子归天,他本人丰年老,迁都之意才作罢。
永乐迁都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出于恐惧心理,小朱执政臣的支持下,强势削藩,迫使镇守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叔侄之争,终极以朱棣成功而了结。
新生的统治团体以朱棣为燕王时的幕僚为主,而南方则多为建文帝的支持者,故他的根底在北平。是以在夺取政权后,迁都北平便被提上议事日程。固然,明成祖究竟职位不那末正,抚慰全国是重要使命,是以迁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提出该当学老朱将凤阳升格为中都的故例,提升北平的职位。朱老四怅然赞成,随即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并从江浙、江西等地迁移多量富户充实北京。南、北、中三都格式再次构成。
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平民安定全国,或繇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之地,宜遵太祖高天子中都之制,立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明太宗实录》)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4.jpg

明成祖长陵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仁孝徐皇后薨逝。工部奏请点选陵址时,明成祖一变态态地否决了在孝陵地点的钟山(即紫金山)四周卜选吉壤的发起,要求在北平四周挑选合适陵址。终极选定在顺天府昌平县的黄土山为陵址,为此御赐山名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年),皇后陵园正式开建。永乐十一年(1413年),天寿山皇陵建成,徐皇后的梓宫入葬。
按大明制度,如果皇后先归天,那末帝后必定合葬。是以千里迢迢地送徐皇后梓宫回顺天府,无疑是在向朝野昭示自己驾崩后,将埋葬于北方,而这座陵园即是十三陵中的主陵——长陵。这无疑是就迁都一事,对朝野的一次试探。
这类试探,朱老四停止了屡次。
永乐六年(1408年)十仲春,明成祖下旨铸造外朝十四衙门“行在”官印,内朝十六监司“随驾”官印。所谓“行在”,本指天子分开国都后的临时驻跸之地,这里特指北京顺天府,也就是在北京另建一套京官班子。此举无疑夯实了北京作为陪都的职位,为迁都打下了政治根本。
甲申,命礼部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凡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内府尚膳等监、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印,凡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明太宗实录》)
在北京顺天府设立行在的最大捏词,为剿灭对大明组成严重威胁的北元政权。厥后,明成祖以此为大本营,于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次御驾亲征漠北,北伐蒙古。永乐十三年(1415年),筹划第三次御驾亲征,因敌首顺宁王绰罗斯·马哈木灭亡而取消。
但是早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老四下诏以京师皇宫为蓝本,兴修北京皇宫和城垣。为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对这项工作很是重视,光是预备工作,就延续了11年。相关职员受命奔赴各地去开采宝贵的木料和石料运往北京,很多报酬此丢了人命。永乐十五年(1417年),预备停当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开建。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5.jpg

北京北海公园
就在此前一年,朱老四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件。说是商议,倒不如说是告诉,凡是提出否决定见的臣工,几近都享遭到了革职或重办的“优待”。尔后,再无人敢对迁都提出否决定见。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完工,北都城也修治完成。这年玄月,明成祖命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在京诸部也取消“行在”二字,洗去姑且工身份,转为正式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老四入太庙奉安,并大祀六合诸坛,随即御京师紫禁城奉天殿接管百官朝觐,迁都至此完成。
洪熙还都之议

应天府究竟是明太祖的龙兴之地,及亲身选定的国都,打着“规复祖制”上位的明成祖,自然也不能做得过分。且为保证国家稳定,不因迁都之事而堕入紊乱,也要对应天府做出妥帖放置。故在升北京为京师,定为国都的同时,降应天府为南京,保存原有各部分,作为新的留都。但一如昔时北京诸衙门一般,南京诸衙门需加“南京”字样,为示区分。
丁亥,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师,不称行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明太宗实录》)
如此一来,南北两京的职位倒了个个,北京成为新的京师,南京变成留都。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一场异乎平常的雷电,击中紫禁城前朝地区,顿时燃起熊熊炎火,巍峨宏大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被烧了个精光。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6.jpg

三大殿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后,这一理论就成为群臣约束天子的一大手段。明天某地爆发虫灾了,是上天对人世的警醒,天子要自省。明天某处地震了,又是上天对人世的警醒,天子仍然要自省。后天出现大面积干旱,还是上天对人世的警醒,天子该当要自省。言而总之,只要这全国出了什么欠好之事,十有八九是老天在颁发定见,身为天之子的天子,该当找找本身的题目,此所谓“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也
正式迁都不外百来日,外朝三大殿就被老天付之一炬,这更是天大的异象。故而明成祖秉持古制公布《奉天殿灾修省求言敕》,令群臣检讨朝廷的得失
朝中本就有一股否决迁都的势力,明成祖此举无疑赐与了他们宣泄的通途。反迁都一派借此机遇将锋芒瞄准了迁都,以为迁都花费了海量的人力、物力,给百姓形成了繁重的负担,这是和上天对着干,故而要求还都南京。
这无疑触及了明成祖的底线,他本就是一个在沙场上见惯了生死的雄主,肝火上来自然不会对还都派客套。因而乎风暴再次来临,高压之下迁都争辩终究停息。
但是迁都的争辩并无就此竣事,成长到最初甚至天子本人都支持还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第五次亲征漠北的回师途中,明成祖驾崩于榆木川,随即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虽然诞生于北平,可洪武年间一度被接到京师应天府,在祖父的放置下与堂兄弟们同学肄业。靖难成功后,又持久留居京师(南京),并经常以“监国”的名义主持朝政,充任永乐北伐的后勤部长。是以他自己对南京有着深厚的豪情,非新都顺天府可比。
况且除小我豪情色彩之外,还有政治身分搀杂在内。与堂兄建文帝朱允炆一样,文臣是其根基盘(甚至很多就是建文旧臣),他们大多来自南方,不愿长留京师(北京)。一向以来与明仁宗存在合作关系,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由于戎马半生,与同为武将的永乐勋臣关系亲近,这些人的根基盘在京师。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7.jpg

明仁宗剧照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明仁宗一即位就有还都之意。故而当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礼部左侍郎胡濙上疏,提出京师的食粮要靠东南地域转运,民力花费庞大,还都南京可以有用节省漕运开支,他便逆水推舟的做出还都决议。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明仁宗下诏将回都南京,为此北京诸衙门的印信,再次被被加上“行在”两字,南京诸衙门印信上的“南京”两字,则被全数摘除。即使三、四月份南京屡次发生地震,也没法阻止明仁宗还都的决心。昔时四月,又降敕给南京太监王景弘,命其提督修缮南京宫城事务,以备来年还都之用。
敕南京太监王景弘曰:‘朕以来春还京,今遣官匠人等前来。尔即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缮,但可居足,不必过为整洁,以重劳人力。’”(《明仁宗实录》)
此大明的正式都城,又酿成了南京,至于北京则成为临时负担国都职责的留都、行在。
终极的成功者——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忽然驾崩,在位唯一十个月,未来得及实施还都计划。奉旨在南京、凤阳祭拜先帝陵园的皇太子朱瞻基得报,千里奔驰得以回京顺遂即位,是为明宣宗。
昔时七月,明宣宗在天寿山为父皇选定陵址,位于长陵左侧约一里处。随即名成山侯王通、行在工部尚书黄福总管修陵事件。八月,明仁宗陵园的地宫完工。玄月,明仁宗的梓宫、及殉葬嫔妃的棺椁入葬地宫,赐名“献陵”。
明宣宗将父皇的陵园选在天寿山,置于祖父明太宗文天子的长陵旁,而非将其梓宫送回南京,在曾祖明太祖高天子的孝陵四周选址埋葬,显现了他无意履行父皇的还都计划,将继续以顺天府为大明国都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8.jpg

明仁宗献陵
之所以会如此,也与他的生平履历有关,他也诞生于北平,与父皇分歧的是,自幼就被祖父明成祖带在身旁,被重点培育,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被册立为皇太孙。明成祖不管是巡幸北京,还是亲征漠北都曾将他带在身旁。他在待在北京时候远多于南京,对两京的感情若何自然不言而喻。况且在祖父的着意培育下,弓马纯熟,文韬武略皆属上乘,在武将团体中的威望比之二叔汉王朱高煦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也用不着躲着二叔走。
明宣宗并没有对先皇关于国都的调剂做出改变,北京诸衙门印信上的“行在”二字仍然在,而南京诸衙门印信上也没有被打上“南京”标签。全部宣德朝,及正统朝前期,关于大明国都的定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理论上南京才是大明的正式都城,可朝廷却持久在北京行在办公。如果能时光穿越,向这一期间的人们探问大明的国都在哪,估量会获得一个懵逼的脸色。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驾崩,他的陵园明景陵位于长陵右侧约一里处。这表白明英宗这位新天子,及主政的太皇太后张氏都无迁都之意。
这一成果也很好了解。与父祖相比,明英宗自诞生起就生活在北京,从未涉足过南京。张太后的丈夫埋葬在天寿山皇家兆域之内,她百年以后也会与其合葬,自然不希望子孙子弟离自己太远。
自正统四年(1439年)玄月起,明代起头准备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宫,全部工程用时两年多,于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正式完工。于此同时对北都城也停止了大范围修缮。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9.jpg

紫禁城全貌图
十一月初一,明英宗御奉天殿接管群臣朝觐,颁诏大赦全国。借此机遇公布规复顺天府的京师职位,在京诸部、司、衙、寺的印信,皆去“行在”二字,而应天府留守各衙署,其印信上规复“南京”二字。南北两京的国都之争就此了结,北京成为笑道最初的成功者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朔……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先是,北京诸衙门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宫殿成始去之,而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明英宗实录》)
阿越说

说真话,南京在明代那是真叫一个悲催。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可自立国起就被各类厌弃,本就在古都之列的开封、洛阳、西安、北平都是它的有力合作者。至于凤阳这匹黑马,要不是老朱将摊子铺得太大,以致于引发工匠的反噬,生怕在国初就要取而代之了。
好轻易成为了大明名正言顺的国都,又由于建文帝作死,带来了新的变数
随着明成祖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定为北京,设为行在,南北两京制度正式构成,且两京之间存在主次之分。永乐十九年(1421年),随着明成祖一纸诏令,当了53年国都的南京应天府,将京师这个名头让给了北京顺天府。

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往返的摇摆,及两京政治职位变迁史-10.jpg

乾清宫
虽然洪熙还都之议,南京又当了16年名义上的都城,毕竟败给了现实,败给了应对蒙古的计谋需求。不能不加上“南京”二字,沦为留都
这套留都制度,在南明期间几多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感化,也为后续的清代供给了参考样本。这也算是南京落空都城职位以后,唯一可聊以自慰的地方吧。#南京##北京#
相关文章

明代小宗入继宗王属于朝廷特恩?别闹了!这是明代的既有制度
再谈明宣宗能否为嫡宗子继续制的破坏者,兼论明世宗的法统来历
明代皇族究竟是若何取名的?一文带你领会明代宗室取名法则
明代郡王的封号从何而来?假如亲王子嗣太多,封号不够怎样办?
明代天子自动实施天子守国门?不,朕是被靖难之役后遗症强逼的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快速通道: APP下载   任务   流量   充值

赞助会员

主题
0
回帖
0
精华
0
积分
2
爱豆
0 个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4-9-28
最后登录
2014-9-28
发表于 2022-7-2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顺天府、凤阳中都府、南京应天府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扫描下载APP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扫描关注公众号

快拿出手机扫一扫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通道: APP下载   任务   流量   充值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