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会员
- 主题
- 0
- 回帖
- 0
- 精华
- 0
- 积分
- 2
- 爱豆
- 0 个
- 性别
- 保密
- 注册时间
- 2014-9-28
- 最后登录
- 2014-9-28
|
来历:扬子晚报
“我现在已经91岁了,我不晓得未来还能来加入几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亲口对我说一声‘对不起’……”11月25日,庚子年十月十一,天气阴森。上午9时30分,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哭墙)前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荣、石秀英、马庭宝、路洪才、艾义英、余昌祥及归天幸存者梅秀英家属、梅寿兰家属来到现场,祭奠亲人。
家祭活动现场
扬子晚报/紫牛消息记者 张艳 文/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人
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到来前夜,历史见证者正在残落。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归天,停止今朝,挂号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73人。
怀想
《献花曲》响起,仪仗队抬出祭奠花篮。张建军馆长代表江东门纪念馆、夏淑琴代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整理花圈挽联。全部职员手持菊花三鞠躬……
“明天,我们与9家共25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家人,一路在这里怀想83年前遇难的亲人和同胞,献上鲜花表达追思之情”,馆长张建军暗示,历史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即使这类传承是一个疾苦的进程,“我们身旁名单墙上密密层层、一个个的名字恍如一向在诉说,提醒我们不要躲避、不要忘记已经血淋淋的伤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之子黄兴华回忆:“83年前的冬月,我母亲一家六口人在南京平家岗被日军残暴杀戮,母亲天天躲到山上才委曲活下来。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今年来加入家祭活动,就是要悼念在那场屠杀中逝去的亲人和同胞,就是要一代代传承祖辈受害的历史记忆,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向往与苦守。不管时候曩昔多久,同胞们受难的痛楚一向印在我们每小我的心中;不管时代若何变迁,历史真相永久都在那边,警醒和启迪着先人。”
等一句“对不起”
91岁的夏淑琴和92岁的艾义英又一次在纪念馆重逢。她们握紧相互布满皱纹的手,相互问候着现状。
虽然83年曩昔了,回首往事时,两位老人仍然会感觉剧痛袭来。幸亏,足可安慰的是,现在不再有83年前那样的严寒、羸弱和无助。两位老人不谋而合地说,“希望日本政府能重视并认可南京大屠杀历史。”
“我8岁从死人窝里爬出来,每年都来加入家祭活动。我驰念我的亲人们,他们死得太惨了。我现在已经91岁了,我不晓得未来还能来加入几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亲口对我说一声‘对不起,你的亲人是我们杀的’,我也就心安了。”夏淑琴说。艾义英也以为这是自己多年来解不开的心结,“看到哭墙上爸爸的名字就想哭。希望先人能领会这段历史,不要忘记它,要顾惜现在战争的生活。”
93岁的葛道荣偕夫人,领着两个儿子葛凤瑾、葛凤亮前来祭奠亲人。葛老根据自己亲身履历整理成十多万字小册子,取名《铭刻历史》。他说:“儿子、孙子、重孙,一代代人,我要带着他们来纪念馆祭奠亲人。这里是我第二个家。虽然回忆是疾苦的,可是只要记着这段历史,才能让这段记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
梅秀英、梅寿兰两位幸存者已归天,她们的后代带着回忆前来加入家祭活动。梅寿兰的大女儿大半子吴秀珍和梁心流还将他们花费13年时候整理出的一本图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梅寿兰专辑》赠予给纪念馆。这本图集合聚集了数百张梅寿兰生前加入纪念馆腐败祭、家祭等活动的照片。梁心流逐一在图片后手写了说明。
客岁以来,纪念馆启动幸存者二代普查。有很多幸存者二代加入了纪念馆紫金草学雷锋自愿办事队,将怙恃辈的历史口口相传。
馆长张建军说,家庭祭告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追思祖先的活动,对幸存者及家人,也是一种心灵安慰。往年家祭活动都是一家一家地来,今年由于疫情缘由,纪念馆集合为幸存者家庭举行本场家祭活动,“希望经过年复一年的家祭,把这段历史记忆不竭传承下去。” |
小编TIPS:记得点击下方的二维码下载APP,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哟
|